时代变革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发布:党办、组宣部阅读:6897日期:2011年03月08日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
全球化和信息化赋予教师全新的角色和责任。
当今时代变革呈现三大特征: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信息化日益加快,颠覆了传统思维模式;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创新成为崭新动力。全球信息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成熟化的发展趋势,必将推动高等教育的功能、目标、组织、结构以及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模式,以全新的面貌进行更新和改造。大学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过程当中,进入世界“教育坐标系”之内,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创新型人才。以计算机和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改变了教与学过程的基本构造,也改变了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学生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而不再是被动学习者;老师变成了“身边指导”,而不是“讲坛圣哲”;软件开发者等其他人都成了教学参与者。新技术也改变了教学内容的传播方式:课程提纲、讲义、课程阅读材料和课堂笔记都被放到了网络上。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从学生转换到学习者,从教师主导的大学转换到学习者主导的大学,从课堂教学转换到学习经验的设计和管理等等。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优化和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对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动力源的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替之际,也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变化对教师的个体知识结构、团队协作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与科研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迅速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成果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建设一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
一所学校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教授有名。惟有优秀的教师,才是吸引优秀学生、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李政道先生曾指出,培养创造科学和发明技术的人才,需要如钱学森先生和他求学时代的老师西奥多·冯·卡门教授的“一对一”的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指对精英的学生由精英的老师“一对一”的教导,执行精英教育的学院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模式。有人曾经形象地列出一个一流人才的培养公式:一流的人才=优秀的教师+美丽的校园+宽松的文化+良好的设施。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心脏和血液。没有名师,没有大师,办不成名校;没有一流教师队伍,培养不出优秀学生。在今天这个变革的时代里,谁拥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谁就将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谁就将在建设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取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