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未来的希望
发布:党办、组宣部阅读:5463日期:2011年09月13日
——热烈祝贺第27个教师节
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27个教师节如期而至,让我们再一次把感恩之情和深切祝福献给教师。
我们刚刚度过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激动人心的日子。9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特别是经过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壮丽篇章。共和国教育雄壮激昂的交响曲,教师演奏了最为动人的乐章。他们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贡献,他们是最值得也是最应该受到尊敬和爱戴的人。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要的是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中,教育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重教必尊师。“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既是国家的承诺,也是人民的意愿。从教师节的设立到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从“安居广厦”到提高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及实施绩效工资,从教书育人道德楷模的评选表彰到试行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聘任制度,一项项惠及千万教师的法律、政策和措施,维护了教师权益,改善了教师待遇,提高了教师地位。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今天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正在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国有17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甘为人梯,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和民族撑起无数灿烂的星座。特别是那些长期工作在农村和贫困山区的教师,纵有恶劣的自然环境、简陋的教学条件、艰苦难忍的生活,他们依然不坠青云之志,不改育人之乐,一方讲台,甘洒满腔热血。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楷模。
教师是国家发展的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描绘的宏伟蓝图,广大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教师队伍总体可敬可信,堪当重任。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多元价值和思潮的激荡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有的教师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比较陈旧,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不强,还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的教师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师德缺失。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从严治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无愧于时代的召唤,不负人民的重托,广大教师应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育人,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全社会应当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风尚,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全心全意服务教师,继续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各种待遇,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寄托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教师是教育之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面向未来,人民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崇高,让我们勇担重任,改革创新,敬业奉献,再创辉煌!
霍懋征
把爱洒给每一个学生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
霍懋征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她从教60多年,敬业爱生,至死不渝,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爱。她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是世人的师表,教师的楷模,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而且创造了一套小学教育的理论和经验,不愧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面光辉旗帜。
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可以集中到一个爱字上。霍老师对儿童充满了爱,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爱,她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不是普通的爱,不是普通的所谓喜欢孩子,而是建立在对教育忠诚、对儿童信任的基础上,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霍懋征把育人作为她的天职,相信每一个儿童将来都能成才,“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相信人人都能成才。而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是特别重要的。从小学学到的知识、养成的习惯和形成的思想品德使学生一辈子都受益,奠定了学生一辈子的人生。因此她对小学的儿童倾注了全部的爱。
今天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学习霍老师爱的教育的精神。现在的应试教育正在摧残儿童的幸福童年,有些老师只看到眼前的考试分数,看不到儿童的成长;有些老师把爱只洒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缺乏人人成才的观念;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特别是对能够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打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这几年,一些家长向我反映,我们有些老师,甚至很好的老师,对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不尊重。这是一种歧视的态度,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些老师对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采取一种冷落的态度,甚至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这些都违反了教育规律,也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因此,我提出一个观点:当前在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些反教育行为。第一种反教育行为是歧视学生,歧视学习不太好的学生。第二种反教育行为就是暴力的行为。第三种就是用很多学业负担来压制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重,这是一些很不正常的现象。
我到一所学校去,有条标语是“争一分多一分,一分定终身”。我就问校长,一分定终身,这一分我差了,我这个终身怎么办?跳楼,还是怎么样?我认为这与霍懋征老师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
我认为,应该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把爱洒给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霍懋征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我觉得在霍老师身上体现了真,体现了善,体现了美。体现的“真”,就是求真,求教育之真;体现的“善”,就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体现的“美”,就是把教育看作一种艺术。我曾经听过霍懋征老师的课,确确实实是一种享受。所以,我认为霍懋征老师是体现了真善美的丰碑,她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博大精深,是我国有特色教育理论宝库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我们要珍惜这笔财富,深入研究,努力实践,把霍老师爱的火炬永远传递下去。
斯
霞
甘当一辈子小学教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闫勤
我们怀念斯霞。
在又一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我的怀念也愈为深切,因为在我工作的30多年里,斯霞老师的言传身教总是如影随形。斯霞老师不愧是一座教育思想的宝库,一座教育精神的富矿,一座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高峰。走近了,走进去,我才由衷地感受到斯老师“平凡中的伟大”、“完美的永恒存在”。
当我作为校长,当我和我的团队一起,担负起“爱的教育”这一教育哲学的传承大任时,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斯霞,想起了她留给南师大附小丰富而珍贵的精神遗产。斯霞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斯霞精神的当代意义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把斯霞老师的精神传承、发扬、光大?
在我看来,学习斯霞才是对斯霞老师真正意义上最好的怀念。其实,我们南师大附小人这些年一直满怀学习的虔诚之心,落实学习的创新之举,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斯老师的深度缅怀和深切思念。
我们的学习开始于“斯爱故事”。在南师大附小,总是口耳相传着这样的故事:当大家认为学生作文中“法国阿姨是女的”是病句时,斯霞却认为这是儿童的思维;年届九十高龄,斯霞仍倾听家长的求助,到校找班主任了解一名问题儿童的情况,并经常爬上三楼悄悄观察该生上课表现,然后与其促膝谈心;斯霞家中的小床曾温暖了孩子的梦乡,斯霞微薄的工资曾资助了困难的同事……而斯霞广场、斯霞塑像,则作为校园里“凝固的故事”,向后来人传递着爱的守望,诉说着爱的情结。“斯霞年度人物”的评选,更是让斯爱精神在校园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的学习穿行于“斯人步态”。斯霞94年的人生历程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的,比如斯老师步态中所流露的“慈祥的神态”,所展示的“研究的姿态”,所折射的“执著的心态”等。
我们的学习深化于“斯霞之道”。“斯霞之道”是一条人生之道、为师之道以及教学之道,它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历史翻过一页又一页,但斯霞所提倡的“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所积淀的“融入儿童生活、减轻儿童负担、点化儿童生命”的教育品质,也越来越彰显出强大而持久的生命活力。斯霞之道,仰之弥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斯霞是普通的,她一生只“为做一件事来”:做一名自己喜欢的小学老师。斯霞是真实的,她说“为一辈子当小学老师感到自豪”,这是肺腑之言,她用自己一生的表现作了有力的诠释;斯霞是伟大的,她的伟大是用“童心母爱”和她一生的实践塑造的。
斯霞老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其伟大的魂灵,已化作思想之美、文化之美,深深卷入了我们的精神与生活。让我们在传承与发展的路上不倦地思索、不懈地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