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给教师的最好“福利”
发布:党办、组宣部阅读:5432日期:2011年11月01日
来源:《人民日报》
近年来,农村教师培训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到一些社会力量发起的乡村教师培训,都给急需培训的乡村教师带去了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有的培训还远不能满足乡村教师对货真价实的“有效培训”的渴望。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教育的特殊使命和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继续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培训福利”:
屡被遗忘的角落
“农村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我们要给孩子们的知识,不能比城里的孩子少!”
“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到城里重点学校听听课,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近年来,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村教育的“软肋”——师资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日益凸显。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乡村教师迫切希望得到更多参加培训的机会。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农村教师培训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但因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政府对农村教育关注不够,导致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教师培训收费过高。
一份调查显示,高中教师的培训机会要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的培训机会要多于小学教师。调查发现,尽管各级农村学校教师培训有专项经费,但保障不足,很多时候教师个人要负担很大一部分(多是从工资里扣),影响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贵州省麻江县下司民族中学一位教师表示,只有少部分骨干教师有机会出去培训,一般教师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有的教师则说,很多教师连省城啥样子都不知道。
今年8月,网络曾曝光“8人假借乡村教师身份参加崔永元公益基金会举办的乡村教师培训班”,引起舆论关注。后来,这起“冒名培训”事件的相关当事人“被退回”,维护了公益性慈善事业的声誉。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令人尴尬的现实:对于很多普通乡村教师,能够参加培训,仍属“机会难得”。
一位曾任某地师资培训中心主任6年的老师说,前几年,80%的培训都要教师自己掏腰包,虽然老师们对此很反感,但为了“上职称”,许多老师无奈只能“被培训”,他也因此被戏称为“教师工资回收站站长”。
“从去年开始,情况有了很大改观,”这位老师感慨地说,有了“国培”、“省培”计划,部分骨干教师被选送外出培训,所在学校出路费,吃住培训全由政府承担,老师们很高兴。“不过,培训僧多粥少的局面,很难因此一下子改善。”
一位名叫“竹心柳影”的网友表示,一些不是一线教学骨干的领导“反复培训”,而真正扑在一线的教师却得不到有效的培训。上学期,他们区里曾有一个为期三个月的英语老师培训指标,但被选中的英语老师在学校里带着好几个班的英语。“如果他一走,几乎整个年级的英语教学全部瘫痪,结果这位英语老师只好放弃。”
乡村老师:
渴望怎样的培训
7月30日上午,湖南张家界天门小学,能容纳六七百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在这里举行的2011“烛光行动——新东方社会责任行民盟农村教师培训”活动启动仪式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以“用爱与责任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为题给来自方圆上百里的乡村学校英语老师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俞敏洪表示,希望通过新东方进修班达到两种效果:第一,让这些农村教师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其实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代中国人的命运;第二,希望他们回去上课的时候,可以在英语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使孩子们都喜欢上英语。
“耳目一新,深入浅出,朴实震撼。”一位老师说,俞敏洪的演讲给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打开了一扇窗户,找到了一个方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部分低水平的农村教师培训,“两张皮,侃大山,大报告”。有些培训跟教学实际离得太远,听课的老师在台下打瞌睡的现象司空见惯,效果怎么会好呢?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培训质量不高,以完成任务为主,组织管理工作也不到位,感到很不满意。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以培训教师而敛财的现象,影响极坏。
一位名叫“乡下人”的网友说,当前的教师培训有两种倾向:一是行政领导充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以理论说理论,没有实例指导,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另外就是以地方教师培训地方教师。这样的培训通常讲一些不具普遍性的事例,没有理论高度,大家称这样的培训是“土豆炖土豆”。
培训质量不高,原因何在?有关人士指出:一是培训的授课教师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和业务知识有所欠缺;二是受训教师认为培训是每年必做的例行公事,无意义;三是培训跟考核没有很好地结合,形式多于内容;四是培训内容多年重复,没有紧跟教师真正需求。
脱产进修是教师最渴求的培训方式,但往往很难实现。调查显示,85%的教师认为脱离工作岗位的学习和进修是最好的培训方式,80%参加过脱产进修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大,91%的教师认为脱产进修是工作较长时间的教师必须的或需要形成稳定机制的。但是,教师离开工作岗位脱产进修,在目前情况下往往很难做到,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制度的保证,二是学校工作繁忙和人事安排困难,三是经费保障问题。
“国培计划”:
莫让“骨干”成筛网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缸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教师知识素质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一桶水”、“常流水”,而应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还是中小学自身,都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种形式、各种名义、各种级别的教师培训如火如荼地相继开展起来,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一轮教师培训热潮。其中的“最强音符”,则是去年7月正式启动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暨“国培计划”。
据了解,“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示范性培训项目”由教育部、财政部直接组织实施,“中西部项目”则由中西部省份按照“国培计划”总体要求组织实施。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介绍说,一年来,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实施“国培计划”,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达到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95.6%。“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资金都流向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网络匿名评估显示,参训教师总体满意率达到了85%。”许涛表示,根据“国培计划”,5年内将对550万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一次国家级培训,扩大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力度。
人们欣喜地看到,各地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开足马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
重庆市把“国培计划”当作统筹城乡教育的引擎,上半年完成了全市20%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参与的国家级培训。据重庆市教委师范处处长李源田介绍,重庆市首先为培养农村学科带头人量身定制了“置换脱产”的示范引领项目。同时实施的另一个项目“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是在全市选择100所城市示范中小学与100所农村项目学校结对帮扶,使结对发展的示范学校与项目学校的1万名骨干教师合作共进,最终为农村特色学校培养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
江西现有中小学教师38.5万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29万人。江西省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着重对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培训规划目标是:为全省每个乡镇中小学每个学段每个学科培训1名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共培训约3.3万人,占同口径教师总数的12%。
记者注意到,很多地方的教师培训计划都把“骨干”二字放到突出位置予以强调。目前,我国教师总数约1000万人,其中农村教师约900万名。即便按照“国培计划”5年内培训总数550万人计算,届时仍将有近半数的中小学教师“与国培计划无缘”。而其中面广量大、处于乡镇以下的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师”,恐怕更是“只闻打雷声,不见雨下来”。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需要。作为乡村教师,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单一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掩盖乡村教师对新知识的掌握不足。如果一味依靠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缺失。时代呼唤教师用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武装自己的头脑,这也对乡村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对于广大乡村教师来说,培训是一缕春风。但能否让春风穿过层层“筛网”,吹拂广袤的乡村,依然任重而道远。(杨明方)
链 接
湖南:实行学分管理 全员培训教师
湖南省提出将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每名教师和校长5年内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教师培训5年为一周期,每年参培时间不得少于30学时。360学分的培训中,校本培训不超过120学分。
针对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问题,湖南省提出,切实加强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通用技术课程等学科教师培训,鼓励和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黄泽湘)
广西:农村一线教师
享受“培训福利”
“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是面向我国西南农村基础教育、旨在让山村老师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直接对接的一个教育资助项目。广西中英项目于2006年11月启动,于今年3月通过评估验收,来自6个边远穷困县的1.66万名教师、932名校长享受到了这一“培训福利”。
近十年来,广西利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级教师工作坊”、“特岗教师”计划,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各类培训;组织城市优质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开出优惠政策,将优秀教师留在乡村。(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