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职学历教育 正在招生
上开大,学知识,得文凭。

永远跟党走 人人终身学习 创建学习型城市

研究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教育 > 研究探索

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资源中心阅读:70416日期:2013年04月06日

  2012年,新春伊始,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高校加大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的力度,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社会能力,并将此项工作放到与高校课堂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为发挥高校教育优势推进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和教育创新的源泉地,担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任,高校与社区合力推进社区教育既是高校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杨浦区域内高校林立,近年来,杨浦社区教育一直秉持“三区联动”理念,致力于打破大学校园与社区的隔阂,努力建设和不断优化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探索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思想理念

  一所大学犹如社区中一片文化丛林,高校的教育文化资源会自然溢出校园,服务社区,但若要高校资源持续、充分、高效地为社区服务,就需要社区与高校之间建立教育联动机制。要建立联动机制,首先需要了解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形成思想共识。

  1.高校服务社区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现代教育,应该是大教育。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国民教育体系内部的教育合作与衔接被重视。同时,国民教育体系与体系外的教育联动、相互促进也成为新的教育命题。

  2.高校服务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内所有人群的教育,社区本身既是教育资源的载体,也是学习的场所,其资源和载体也应该为大学师生所用,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还需要整合社区内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为社区所有人群分享,所以大学教育资源被引入社区是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一项任务和重要途径。

  3.高校服务社区教育是高校拓展教育空间的需要。社区是一个人的生命起点和终点。一个社区的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社区中的每一个人。社区也是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好实践课堂。因此,高校服务社区教育从社会责任的精神层面或社区实践的能力层面都能为大学生教育提供新的学习空间。

二、建立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合作机制

  杨浦区学习办不断深化“三区联动”理念,通过实验、创新,逐步构建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合作机制。

  1.确定区校联动战略。区委、区政府将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纳入区、校合作战略框架协议之中,高校承诺将教育、文化、科研等资源应用于城区建设。同时,地方上也为高校提供教学、科研、后勤等领域的工作服务。

  2.搭建共同谋划平台。高校派出专家、学者作为杨浦区学习型城区建设顾问,从杨浦区整体、委办局条线和街道(镇)片区等层面和角度,指导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为杨浦的社区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3.成立合作联络机构。区学习办成立包括复旦、同济等10所高校和6家大型企业园区在内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研究联合体,为高校服务社区教育提供了正式的合作机构。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作为本校的代表参加联合体例会,商议联合体年度工作,同时整合校内各部门、院、所的教育资源。宣传部还指定宣传部副部长或宣传科科长等同志作为联合体工作的联络员,负责与社区之间保持日常联络,落实具体事宜。

  4.建立联动工作制度。区学习办还在社区内部建立了促进“三区联动”项目的工作制度。一是将“三区联动”的项目推进和项目孵化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之一,要求有关委办局、学院、街道(镇)等落实;二是建立“三区联动”项目统计制度,将联动项目的立项、活动、效果等纳入月度统计之中;三是建立“三区联动”的评价制度,将“三区联动”工作作为对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评选优秀联动项目;四是宣传制度,区学习办通过《杨浦社区教育》杂志、《学在杨浦》简报和《杨浦学习型城区建设网站》等媒体宣传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工作。

  5.提供合作经费保障。将“三区联动”作为学习型城区建设年度经费预算的重要项目,包括联合体例会、高校与社区合作项目、“三区联动”课题和学术研讨会等项目的专项经费,为高校服务社区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

三、搭建高校教育资源进社区的工作平台

  1.建立高校资源进入社区的教育超市。2011年11月,杨浦区学习办依托联合体成员建立了高校教育资源向社区辐射的新平台“杨浦高校社区教育超市”,面向杨浦区各类人群学习需求与学习资源的双向对接。通过编辑和更新《杨浦高校社区教育超市资源单》,介绍高校向社区提供的文体场馆、讲座报告、课程培训、志愿者服务项目、数字化学习资源、社团文化等教育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已向社区开放文体场馆19处、提供讲座报告40项、课程资源6门、志愿者服务项目30多个。区学习办作为“超市”主管单位,各街道(镇)建立“超市”工作站,各高校作为“超市”资源配给站,通过三维主体和“学习需求调研——学习资源推送——超市资源提取和使用——效果评价与供需调整”工作路径将高校资源系统地引进社区。

  2.将高校学术资源导入社区教育研究工作。杨浦区学习办在发动联合体成员单位推荐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中青年学者作为特约研究员,以这支队伍为基础成立了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目前,高校推荐的10名研究员通过承担课题研究、社区调研、社区教育专项工作点评、《杨浦社区教育》“三区联动”专栏撰稿等途径,为社区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3.开展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实施,为高校服务社区教育提供了项目创新的路径。例如,杨浦区学习办与联合体成员单位开展“社区与高校推进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的实验”,区社区学院依托开放大学开展“以‘社区学习卡’为载体建设社区教育学分银行的实验”、区学习办与上海理工大学团委开展“建立大学生社区教育实践项目孵化机制的实验”、江浦路街道与复旦大学社会学院开展“社区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好社区学校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项目,探索高校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所用的途径和方法。

  4.开展高校和社区的教育合作项目。在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区学习办、社区学院、街镇、条口等从不同层面开展高校和社区之间的教育合作项目。例如,杨浦区学习办和上海市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共同编写《社区科学健身读本》,和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建大学生终身教育宣传志愿者队伍;杨浦区社区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共建杨浦区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志愿者服务队,协助社区学校建设网上学习圈;延吉新村街道与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联手开展大学生关爱进城务工家庭书香伙伴合作项目。再例如,杨浦区机关党委依托复旦等高校文科教育资源,开展机关干部经典阅读工作项目;杨浦区总工会依托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立起网上职工书屋;杨浦区妇联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幸福港湾”家庭教育和家庭文明宣讲工程;杨浦区人保局依托高校的学术报告资源开设“杨浦大讲台”。

  5.开展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项目品牌建设。杨浦有3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在“三区联动”方面都有显著特色。延吉新村街道通过整合各类学校、办学机构、图书馆、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等构建社区教育文化资源圈,把社区建成没有围墙的大学校;五角场街道整合校区、社区、企业园区、部队营区和五角场商区的资源,形成社区教育的“五区联动”推进机制;四平路街道依托同济大学20多个院系,进行全面结对,用多样化的资源、多样化的内容、多样化的途径来促进社区教育,打造“四平同济人文社区”。同时,一批新的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特色项目正在形成,例如,长白新村街道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大学生社区教育工作室”;大桥街道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室,推动社区心理咨询和培训;新江湾城依托高校的学科资源优势组建“社区业主大论坛”的网络志愿者。

四、促进高校内部建立服务社区教育的机制

  随着杨浦社区教育“三区联动”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机制建设正在迈上新的水平,新水平的标志是高校内部建立向社区开放,推进社区教育的工作理念和相应的机构、制度、保障条件,实现从“社区主动”到“高校自动”的转型。

  1.高校向社区开放的理念创新。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大学之“大”的特征,需要将以下理念应用于高校的教育实践,建立开放的大学:高校教育资源是面向社会的资源,而不是封闭的学校资源,应为社会所用;高校教育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校内教书育人,应建立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体系;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应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得到科学发展,而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课堂、实验室和书本,要充实社会的资源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等等。有了这些理念,高校的办学目标、管理机制、教育设计等都会作相应的转型,从封闭形态,转化为动态的开放形态,并从中吸取时代赋予高校的任务和活力。

  2.高校向社区开放的机构建设。有了思想理念层面的创新,就可以在运行机制层面进行设计,建立“高校与社区教育合作工作小组”作为高校的一个机构,协调校内有关各方,对本校适合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调研、挑选,将相关资源信息给区学习办,区学习办向全区各委办局、街镇等有关单位发布,供各委办局、街道(镇)进行选择。同时,也研究、开发、利用促进高校师生科研和学习的社区教育资源。

  3.高校向社区开放的制度建设。目前,杨浦学习办已经基本建成引进高校资源推进社区教育的工作制度。与此相匹配,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正在思考高校教育向社区开放的工作制度,包括制定开放规划的制度、各院系和部门的资源开放项目申报制度、项目管理和评价制度等等,使推进社区教育成为学校的常态性工作。

  4.高校向社区开放的保障措施。与理念、机构、制度相匹配,高校还需与社区联手,建立向社区开放的保障条件。一是需要建立需求与供给对接的良性机制,使工作有的放矢,有序进行;二是载体建设,包括高校师生社区教育服务团队的组建,社区中高校师生社区实践基地的建设等,社区居民进入高校分享场馆、讲座、课程、网络等资源的路径设计和高校市民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等等,例如建立社区居民进高校场馆、报告甚至部分选修课的“学习护照”;三是经费和设施的保障,高校和社区,分别建立高校向社区开放的专项资金,扶持高校师生、社区居民开展相关的教育项目;四是建立师生进社区的意外伤害事故保险制度,为“青年志愿者团队”、“青年服务队”、“学生演讲团”、“学生服务组”、“科技服务队”等推动开发社区教育提供保险。

  通过实践,杨浦的社区教育形成了包含高校在内的齐抓共建推进格局,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理念、机制、载体已基本形成,丰富了杨浦社区教育的场地资源、师资资源、学术资源和品牌资源。但是,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工作,还需要根据社区教育、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开拓创新,为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思想活力和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信息随身看

试试用手机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查看此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