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职学历教育 正在招生
上开大,学知识,得文凭。

永远跟党走 人人终身学习 创建学习型城市

教育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教育 > 教育资讯

满足老有所学需要的一个现实途径——论推进社区学校建设

发布:资源办阅读:5234日期:2013年09月10日

满足老有所学需要的一个现实途径

  ——论推进社区学校建设

秦寄翔

《秦皇岛日报》

《光明日报》2013年3月17日,以“就读老年大学,何时不再难?”为题,报道了北京登记在案的老年大学共18所,每1000位老人中只有6位有机会上学。而全国的4万多所老年学校,也只能让每100位老人中的2位接受教育,需求多而名额少的社会问题。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年人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期待中华复兴之梦的同时,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也作为自己的梦想之一。为解决如天津市、青岛市的老年人连夜排队报老年大学,老年人望校兴叹的问题,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应当通过建设社区学校,满足老有所学需要,实现文化惠民。

按照60岁标准,我国已于1995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按照65岁标准,我国于1997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称,截止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据预测,到2014年,全国每7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每5人中就有1名老人。作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多、速度快、高龄化趋势的特点。预计未来20年,我国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

    从理论上讲,有学者将老年人的需要概括为三个M:MONEY(金钱)、MEDICAL(医疗)、MENTAL(心理)。从现实上讲,在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物质方面的生活后,老年人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他们应当在小康社会里,感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真真切切的幸福感,得到文化惠民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全社会要为他们在终身教育“立交桥”上驰骋,修好高速路;要为他们在学习型社会的“超市”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提供“零点”或“套餐”。为了解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问题,有的城市在建设“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方面先行一步,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建设和发展社区学校,是有效缓解老年人连夜排队报老年大学的供需矛盾,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需要的优选方案。

老年大学虽然在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是,老年大学还存在点少、容量低、众多老年人到此活动距离远带来不方便的不足。而建设和发展社区学校,就能够增加老有所学的聚点,增加容量,就近方便活动,一举多得。

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社区的广泛形成。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的细胞,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成为社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环境。有调查数据显示,每个人每天大致有60%到90%的时间在社区度过。核算起来,除去在路上的时间,不管人们在家里或在工作单位,其实人们都置身于社区中,只不过环境变换了,人们的角色变换了,而人们与社区之间相辅相成、休戚相关的关系却不会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人进一步成为社区人,就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北京市有关文件对社区的定义是:“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成员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和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平台。”社区最大的特点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多、责任重、压力大。特别是还承担着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而建设和发展社区学校不仅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有战略意义,而且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现实意义。

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公共服务,前景广阔。学习借鉴老年大学的经验,搭建社会基层学习型社会的平台,依托开放大学,指导、帮助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智能化学习环境,总而言之,在政府支持下,社区学校一定能办好,实现老有所学社会不再难。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信息随身看

试试用手机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查看此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