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职学历教育 正在招生
上开大,学知识,得文凭。

永远跟党走 人人终身学习 创建学习型城市

寒假读书征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处室部门 > 党办室 > 寒假读书征文

苦与生活-读《苦才是人生》有感(孙磊华)

发布:党办、组宣阅读:24504日期:2014年03月25日

孙磊华

《苦才是人生》是假期所读中印象良深的作品,作者索达吉堪布。一位同龄人的娓娓叙述中,以平实的笔调,阐述着对人生的感悟,似缕缕清风送来清凉,滋滋清泉无声润泽。共鸣不时唤起,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倘若将人的一生分成十份,不称心之时会占几份呢?古人说,占八九份。如曾国藩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皆苦。且不论生、老、病、死都是苦,单单日常生活中,就难免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在我们的人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位高权重的,会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会势同水火;合家欢聚的,会曲终人散;寿比南山的,会撒手人寰。一切美好的也都难逃变化,变化就会带来痛苦,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谛。

懂得人生皆苦,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假如你一直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认为它应该充满快乐,一味蒙蔽自己,以“苦”为“乐”,那永远也离不开痛苦。而只有认识痛苦,正视痛苦,才是迈向快乐的第一步。

有些人只喜欢追求一帆风顺,却不愿面对任何苦难,这样的期望不大现实。人生在世,风风雨雨总是难免,磕磕碰碰也是寻常。所以人活着就是一场修行,不论世事多么复杂,生活多么难忍,都要学会为自己开个药方,不逃避痛苦,不惧怕痛苦,没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就不会有万物的春华秋实。

世人多为各种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于对利他的漠视,对无常的无知,对死亡的毫无准备。多数人认为,利他让自己无利可图,却不知利他恰恰是最大的利己;认为了知无常会让自己丧失追求的动力,却不知它会让人生更显灿烂。

《苦才是人生》分八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索达吉堪布潜心研究、精进修持30年的心得,博爱慈悲贯穿其中,其境界让人感动。

现将其点滴作以摘录,细细品味。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追求错了,当然痛苦。人的奇怪之处真是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要重金恢复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一个人若能懂得万法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会显得尤为灿烂;对世间的名利,不会疯狂去追逐,就算遇到不幸,也不会感到绝望。熟悉无常,接受无常,可以让我们身心开阔,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斤斤计较,怨天尤人。

乐观、悲观,一念之间。面对同样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面对同样的一朵玫瑰,悲观者会哀叹花下有刺,而乐观者会赞叹刺上有花。可见,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想扭转人的情绪,依靠外境是于事无补的,要从悲观转为乐观,只有调整自己的内心。

人生需要一些苦难,才能激发自己抵御逆境的潜力。对坚强的人来讲,苦难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可以成为成功的助缘。否则,没有丝毫苦难,整天放逸无度的活,这种人生就象大海上没有载货的“空船”,往往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便会轻易把它打翻。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决。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如此则会少有过失。

※这样为人处事。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终将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何时,保守秘密的人都要能受到尊重,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文字看似简单,意义却相当甚深,牢记于心,施之于行。

对朋友要知恩,念恩,报恩。一个人是否可交,判断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只要能够知恩报恩,这个人就值得交往,亲近。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被众人恭敬,名利双收时,没必要心生傲慢,因为这个会过去的;穷困潦倒,山穷水尽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个也会过去的。

无论是怎样的聚会,最后都会面临分离,这就是无常的规律。无常一旦降临到头上,谁离了谁都可以活,此时没必要悲悲戚戚,坦然接受,勇敢面对才是正途。其时无常时刻与我们行影不离,每个人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甚至哪怕自己再不愿死亡,死亡也迟早会来临。

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内心都不会就此停止于满足。生活的轻松快乐,要从充实内心做起,而不是盲目的攀比,追求完美充裕。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才会快乐。

无常,让我们少受折磨。当你明白名利的无常,一旦失去就不会觉得天崩地裂;当你懂得感情的无常,遇到变故也不会寻死觅活;当你懂得生命的无常,亲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面对。

“无常”乃佛教用语,意为世界万事万物,没有一个是绝对静止的,全部都在运动变化。世人的痛苦,皆源于各种错误的执著。把无常的东西,执著为常有,殚精竭虑地想得到,这无疑是一种愚痴之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无常的直觉体现,任何人无法超越。若能通达这一点,你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发生任何变化,遭受任何打击,也不会万念俱灰。

三种活法最快乐。“金钱要布施,爱情要奉献,名声要服务于众生,这样才会终生快乐。”

越执著,推动越快。很多人追求幸福,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到头来很容易空欢喜一场,倒不如怀着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在为之努力的同时,对于得到多少不要过于放在心上,一切随缘。

万事从调心开始。倘若真懂调心的窍决,那活在世间也可以,离开世间也可以,有钱也可以,没钱也可以,身体有病也可以,没病也可以,只要能护持这颗心,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调心的过程对于世俗人来说就是修行、修养达到一定高度。

幸福是怎样炼成的。第一,幸福感是暂时的;第二幸福感是递减的;第三,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幸福感就会越大;第四,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觉的;第六,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愉悦的心情。

幸福因人的价值观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之貌。但相同之处是幸福都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满足,都在心上安位。人生在世,如果有一颗知足的心,懂得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即使自己人生不完美,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也会牢牢抓住幸福的翅膀。

※父母就是菩萨。

不管你的父母多么年轻,身体多么强壮,我们孝养父母的时间每天都在递减,如果不能及时尽孝,以后定会终身遗憾。

母心如水,子心如石。父母的心对子女总如水般柔,始终惦记。不管孩子已五六十岁了,父母心中还是少不了一份牵挂,总是放心不下,报答父母之恩也应时时不忘。

尽孝之心等不得。《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及。”当人们对“子欲孝而亲不待”醒悟时,往往留下的是遗憾。

孝顺父母并非只是给钱。物质上的孝养只是基本层面的,精神上的安慰更为重要。常把父母挂在心上是内心的孝,对父母的苛责之教,应理解其一片苦心,乐于受听。常思父母的内心感受。

※生老病死都是福。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生老病死皆自然规律,谁都无法超越。有人对死亡总是一味地回避,说到死亡就觉得忌讳,如鸵鸟在遇到危险时把头埋在沙漠中一样。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早一些认知,早一些领悟,才能坦然面对。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早些放下对今生的贪执。

※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过得那么难。

幸福的根本,并不在于你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你减轻了多少欲望。

80%的痛苦都与金钱息息相关。对金钱如何看待?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它能给人带来痛苦,也能带来快乐,关键看用它的人怎么用。

对金钱不能去崇拜,不能看成“无所不能”。这就是:“钱可以买到房屋,却买不到温暖;钱可以买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本,却买不到智慧;钱可买到软床,却买不到睡眠……”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钱财全部抛弃。因为我们还生活在世俗之中,没有钱生活就没法过下去。所以通过正当途径积累财富也是正常的。

如果把金钱当成了主人,自己变成了金钱的奴隶,把金钱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明明衣食无忧,却仍不知满足,欲壑难填,这绝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也就错过了本该拥有的幸福。

当人总是梦想着:春天,推开窗户就能欣赏东京街头千树万树樱花的盛景;夏天,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阿尔卑斯山的习习凉风;秋天,自家花园里便能观赏日内瓦湖的清凉月影;冬天,走出房门就能踩在夏威夷海滩细软的金沙上……这些实现不了,是痛苦。假如这些都实现了,新的欲望便又要产生了,幸福转瞬便逝去,新的痛苦又要到来。所以只有欲望少了,虽卧地上,犹为安乐;欲望多了,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越攀比,越吃亏。人生的痛苦之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尤其是喜欢跟人比较,是我们内心动荡、恍惚不安的来源,也让大部分人活在患得患失的世界中,不能解脱。在人生中只有不和他人攀比、效仿,自己独立前行,得到的结果才真正属于自己,哪怕它不尽如人意。

把嫉妒化为随喜心。看到别人快乐,心中应当真心随喜,替他高兴。如果实在生不起随喜,自己也要懂得克制,千万不要因嫉妒而发恶愿。嫉妒,是一种极其普遍又杀伤力极大的心态。若对超过自己的人无法忍受,心生忧恼,这就是嫉妒。嫉妒心重的人,就算暂时害得了别人,但终究还是害了自己。

世界上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世界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

凡事不图回报,慈善不是钱,而是心。在利他的过程中,虽不图回报,但皆有因缘之果。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实,生命就象空谷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只不过是时间上的早晚,形式上的变化。慈善,每个人应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有钱人可以从物质上作支持,没钱人哪怕付出一个微笑,说一句真心的祝福话,也是爱心的一种体现,也给世界增添一缕阳光。给自己带来一份快乐。

《苦才是生活》反复研读,总有新的收获。对索达吉堪布上师的精髓思想、佛学的博大精深虽只是学之皮毛,也如沐春风。“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的一生本是不断认知世界,认知自我,不断修养的过程,提高自己,快乐自己,幸福本自苦中来。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信息随身看

试试用手机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查看此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