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职学历教育 正在招生
上开大,学知识,得文凭。

永远跟党走 人人终身学习 创建学习型城市

寒假读书征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处室部门 > 党办室 > 寒假读书征文

让理想永远走在人生的路上(李俊明)

发布:党办、组宣阅读:22082日期:2014年03月25日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今年寒假里,我又一次读了舒婷的《舒婷的诗》。我又一次被她独立的人格、执着的理想和自由的精神所感动。舒婷,本名龚佩瑜,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程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1980年任福建省专业作家至今。她是20世纪中国诗坛的重要人物。今天谈朦胧诗似乎有点儿遥远,但朦胧诗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一代人。舒婷和她同时代的顾城、北岛和梁小斌等以不同形式的写作风格开启了中国诗坛朦胧诗的高潮。

我喜爱朦胧诗。而在朦胧诗人中,尤其喜爱最不朦胧的女诗人舒婷。舒婷的朦胧诗曾经像朵朵轻盈的白云,笼罩着祖国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一片纯净的天空。也更像是个的自由的精灵,滋养了几代人那干渴的心田和苦苦求索的心灵。舒婷写到:“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呵,生活固然你已断送,无数纯洁的梦,也还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中疾飞的海燕……这首《致大海》给我的感觉是不畏前行中的挑战,浸润着女诗人的苦闷和追求,沉潜和探索,见证了诗人是如何勇于在生活中波涛汹涌的海洋里掌舵前行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舒婷的诗并不“朦胧”。相反却旗帜鲜明,只是在诗歌写作手法上大多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意象的的方式,充满着令人想象,回味无穷的空间。

舒婷的诗饱含着倔强与不屈。我尤爱读中学语文教材里那首经典名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里“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在讲哲学课时,当谈到世界观和人生观时,常常给学生读一下这首诗。这首深沉的爱国之歌,写于贫瘠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正值舒婷下乡插队,返城当工人的时候。她做过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都是临时工。当她走在深夜里倒班的路上,顶着星星和月亮,她是那么辛苦、那么疲惫,但她骨子里是不屈的求索与对祖国的爱。

当有的诗人把舒婷的这首诗批得体无完肤,认为思想灰色、格调低沉时,舒婷倔强地说:“不,这就是一个青年女工当时的真实感受!”当诗坛对舒婷的诗持否定态度时,她甚至在大年初一哭了一夜。我们可以假想一下,若是在当下这个比较现实、世俗和浮躁的时代里,有多少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去不停地写诗,去不懈地追求。当时舒婷面对着漫天的批评,她说,这就是一个女工对祖国深沉的爱。你听她说:“为什么丹红不能表现悲哀,黛青不能表现欢乐,为什么太阳只配朱砂,除非消灭光线吧。我决定不给丰收以金黄,不给希望以翠绿。”她的心绪是多么高远,追求又是多么痛苦,她的理想又是多么坚定与执着。第二天,她静静地坐在鼓浪屿的礁石上。她说:“水面是多么平静啊!”陪伴她的青年女工说了一句富有诗意的话:“可水下又是多么冰冷和孤独!”虽然她不是诗人,但她朴实的话富有着哲理,慰藉着舒婷苦闷与骄傲的心。

舒婷的诗张扬着独立的人格精神。她在《致橡树》中写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是舒婷对爱情、对事业的一首美丽的心曲。在中国,无论是漫长的封建社会,民国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者现在的改革开放时期,在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女性的话题还少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也好,妻妾成群也好,小脚女人也好,祥林嫂也好,繁漪也好-----,我们见得太多了。在现在的世俗社会里,人生百态,多彩多姿。有理想主义的,有独立主义的,有现实主义的,有依附主义的。我们不是常常司空见惯地看到,有的女性一见到房子、车子、票子,就想和它们随风而去吗?但,舒婷不,她要做木棉树,而不做凌霄花。她发出了这样的呐喊,体现了舒婷对爱情、对事业的追求,也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她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利用爱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愿做丈夫附庸的做法坚决否定。在世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最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样的女性不乏温柔美丽,同时又坚韧刚毅,他们外表沉静,内心火热,她们既理解男性的价值,又珍视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应各自保持自己人格的,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在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这是对诗人独立人格理想的坦诚讴歌。在这里,我看到了舒婷式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张扬。

舒婷的诗还有着对生活的信念和不断奋起的精神。当她看到诗人北岛的诗句《一切》中是那样悲观和压抑时,她坚决而又依然充满信心地作答《这也是一切》:“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断翅膀//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舒婷的这段诗句,出世于19775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那时,国家还没有拨乱反正,理论的坚冰还笼罩着祖国大地,还没有冲破“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没有确立,还没有确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舒婷能够发出这样振耳发聩的声音,多么令人感怀。是啊,祖国虽然贫穷,孩子虽然苦闷与彷徨,但她仍是那样以一颗赤子之心,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那样不自暴自弃,那样对未来充满美丽的憧憬。舒婷诗中明丽隽永的意象,缜密的思维逻辑,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她说:“我通过我自己深刻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于‘人’的一种关切。让我们还是把舒婷《双桅船》中的诗句作为座右铭吧“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舒婷的学历并不高,但生活却是她最好的老师。她在戴袖章的红卫兵时代,就在读雨果的《九三年》。她完全沉浸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另一个世界里,巴尔扎克的,托尔斯泰的,马克•吐温的,泰戈尔的……。生活给了她最好的馈赠,人间这所大学给予她的知识远远胜过任何挂匾的学院。她挤在破旧的庙祠中,听着吉他悒郁的相思;坐在月色蒙蒙的沙渚上,和小伙伴们唱着古老的歌谣;躺在芬芳的稻草里,听着远处冷冷的犬吠,泪水无声地流着……,她看到和听到的故事,那些熟悉而又遥远的乡音和背影,星星一样密布在她童年记忆的天空里。生活在这块多情而又敏感的土地上,我们是多么的幸福。生活充满了阳光与芬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真诚的嗓音无论多么渺小和微弱,只要真诚,在我们这块朝于斯、夕于斯的土地上,永远会有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读着舒婷的诗,思考着我国改革开放飞快发展的时代。外面是变幻的风景,浮躁的社会,喧嚣的气息。市场经济给我们生活的图景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的丰腴、生活的便捷,精神的大餐。同时也使人们付出了很多代价,使人们迷失了很多。我们的时代还需要理想吗?我们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我们的时代还需要诗的引领和感召吗?我们的生活还需要诗的滋养吗?难道生活的意义只在于物质的富有,房子的多少,票子的多少,而可以没有心灵的感动吗?是啊,我们的生活少不了诗,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少不了诗的滋养。我也常常想,不管时代如何变幻,社会如何变迁,只要人类在,人就需要诗意地生存、生活。理想、信仰永远不会陨落,我们应该让理想永远走在人生的路上,理想就是每天日出前那美丽的地平线。

读者舒婷的诗,我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电大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的工作神圣而平凡。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做一个好老师,教好书,育好人,心存感恩,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要让我的理想永远走在我人生的路上。

 

                                2014年3月1日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信息随身看

试试用手机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查看此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