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千年韵 非遗纸上生——共探指尖上的文化密码
发布:教学科研处阅读:185日期:2025年06月27日
6月26日下午,教授讲堂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第五讲开讲,主讲人张怡娜老师以《剪纸千年韵 非遗纸上生》为题,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剪纸非遗文化的深度解读。
讲座以“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意开篇,通过展示北朝《对猴团花》剪纸、唐代《双鹿塔》皮影等珍贵文物图片,带领师生穿越千年时光。张怡娜老师系统梳理了剪纸艺术从汉代彩帛剪裁到现代3D立体剪纸的演变历程,重点解读了新疆出土的1500年团花剪纸中“折叠—镂空—对称”的独特技法,以及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碗”展现的“纸瓷共生”工艺智慧。当陕西农妇库淑兰创作的“剪花娘子”系列作品出现在屏幕上时,其用12色宣纸构建的绚丽民间精神世界,令在场师生深受震撼。
讲座通过影像对比生动展现了中国剪纸“一纸万象”的地域特色:北方剪纸粗犷如陕北信天游,陕西“抓髻娃娃”剪纸以红纸飞剪传递吉祥寓意;南方剪纸则精妙细腻似江南水墨;乐清细纹刻纸在方寸间展现“一厘米12刀”的鬼斧神工;岭南佛山铜凿剪纸则以金箔为纸,通过千锤万凿打造出《山野豹踪》的璀璨光影。现场师生在烟台0.5毫米牡丹窗花与漳浦“鱼鳞排剪”的细节对比中,直观感受着不同地域剪纸艺术的独特审美。
活动最后,张怡娜老师带领师生们共同体验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大家手持亲手刻制的剪纸作品合影留念,红纸翻飞间映衬着张张笑颜。本次讲座将非遗传承与美育实践深度融合,不仅让剪纸艺术从典籍文献中“活起来”,更让师生们在“纸与刀的交响”中坚定文化自信,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