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母爱礼赞 照鉴文明的孝亲传承
发布:教学科研处阅读:8日期:2025年09月18日
9月18日下午,教授讲堂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第七讲开讲,张祖瑞以《母亲节-爱与感恩的节日》为题,梳理母亲节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带领听众跨越东西方文明,探寻这一节日背后的情感共鸣与人文价值。
讲座伊始,张祖瑞以“妈妈”与“你好”的发音差异为引,揭示了母爱作为人类最本真情感的文化共性。从古希腊对“众神之母”瑞亚的祭祀,到古罗马纪念大地女神西布莉的盛大游行;从美国安娜·贾维斯为纪念亡母发起的现代母亲节运动,到其因商业化争议而抗争的跌宕人生,通过生动的历史叙事,展现了母亲节从神圣崇拜到世俗情感的演变脉络。安娜穷尽一生守护母亲节的纯粹性,虽未如愿,却让感恩之心跨越国界。母亲节的全球化不仅是西方文化传播的结果,更是人类对母爱价值的共同认同。
在解析母亲节的庆祝方式时,张祖瑞以康乃馨、萱草花等象征物为切入点,对比了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以康乃馨传递感恩,中国则以萱草花寄托“忘忧”之情。通过展示英国“归家日”、法国多子母亲勋章、泰国茉莉花节等各国特色习俗来强调:母亲节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内核始终是对母性奉献的礼赞。针对中国母亲节的设立争议,张祖瑞详细梳理了“农历四月初二”(孟子诞辰)与“六月初六”(嫘祖成婚日)两种提案的文化逻辑,并深入阐释《二十四孝》故事的伦理价值与现代反思。孟母三迁的智慧、岳母刺字的家国情怀、徐母自缢的刚烈大义,这些故事不仅塑造了中华母教传统,更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镜鉴。
讲座最后,张祖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故事作结,告诉大家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母亲节不仅是“仪式感”,更是一面映照文明与伦理的明镜。感恩不应止于节日的鲜花与祝福,更需融入日常的倾听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