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制造“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


——孩子眼中的“国重”工程


南方周末     2002-08-12
   
记者 江华

 

    原本是大人的游戏,却要孩子来当演员

    孩子眼中的“国重”工程

    “我不知道是对是错,我只想把事情说出来,因为我参与了这个不能原谅自己的行动。”

    17岁的女生小魏站在母校漂亮的草坪边,心绪显得异常矛盾。在作出“接受记者采访”这个决定前,她的态度多次摇摆。

    她刚刚考完大学,告别母校四川省三台县中学。她的母校来不及等着挂牌,就已经在装饰一新的教学楼顶装上了“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的大字。

    “尽管还没有正式批准,不过在争夺生源时,这个牌子可能硬一点。”一些老师这么解释。

    在刚刚结束的评定国家级重点高中的操作中,这所学校成为四川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在评选过程中,这个名谓因频繁使用而被简称为“国重”)。而小魏和她的同学为了学校创“国重”作了很多“贡献”。

    “可是我们在其中做了让自己有愧的事情。”小魏说。

    “国重”的魅力

    1997年,国家有关部门作出一个决定,要在数年内在全国创建1000所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并且出台了详细的评定标准。这个标准意味着,如果想得到全国重点高中示范学校的名号,必须在软硬件上都“达标”。而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国重”不仅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更能赢得优质的生源和家长的青睐。

    从去年寒假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台中学的创“国重”程序启动。

    记者看到的美丽的校园和完善的设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迅速建成的。因为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创“国重”的500分中,硬件设施占了200分。

    为此,比较贫困的三台县政府不惜代价,向这所中学一下子投入了2000万元进行改造。漂亮的教室、运动场、花园草地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在人们面前,证明三台县和学校创“国重”的巨大决心。

    2002年3月的自我评估让学校对创“国重”的成功充满信心。

    然而在学生纯真的眼睛里,他们目睹的三台中学的整个创“国重”过程,却充满了让他们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假的活动记录

    小魏和她上高一的妹妹,以及她们的同学围坐在记者跟前,面带羞愧地讲述了她们所看到的和所做的一切。

    “创‘国重’的几个月里,我们每个班干部至少写了10份假的历史记录材料。”小魏说。

    在2002年5月,在创“国重”的紧张时期,当班干部的小魏接到要求,必须写出自1997、1998年以来所有的班级“团部活动记录”和“暑期活动记录”。———她甚至被要求“想象”出早已毕业离校的学兄学姐们当时的“活动情况”。

    小魏说:“这是个太难的事情。我实在没有办法想出来那时候他们怎么活动的。”

    当她了解情况之后,才发现自己很傻:因为别的班级都是在写“给王大妈送信、替李大爷洗衣”之类的好事,容易写。

    为了不被戳穿,学生在制造假“记录”时,尽量“避免和名人在一起”举行的活动。

    “但我从初中到现在,在这个中学呆了6年,我们除了学习和做作业,几乎没有开展什么活动。”一个同学很“懂”地告诉小魏说:“你以为验收团真要看这个啊?”

    于是小魏只好了捏造了一些记录来交差。“这比考试要难,因为这是扯谎。考试答案是惟一的,而这些要不重样才行。”

    因为老师要求记录上的笔迹必须不一样,还要记录本像“旧”的、不像一个新手完成记录的样子。

    无奈中,小魏把差事交给了父亲。“爸爸为此替我当了班干部,花费了一天半上班的时间,老老实实为我完成‘功课’。”小魏觉得这个事情让爸爸做,很好笑。

    假的音乐成绩单和假校歌

    让小魏的妹妹感到巧合的是,为了创“国重”,她填的一张音乐成绩单居然刚好是姐姐的。

    原来老师要求高一同学为高三校友“做”成绩单,她正好分到了她姐姐那个班级,妹妹就按照老师在讲台上念的内容写在表格上,然后填上姐姐的名字。

    “事实上,我们从高二一开始,音乐和美术就停了,一切为高考准备了。”小魏说。

    但她们不得不填,因为达标项目中,有“该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美术音乐等科目,激发了学生的各项才能”的目标。

    在小魏眼里,更夸张的事情是,在四川省有关部门验收的检查团来临前一个月,校方突然宣布:这个学校一直是有校训和校歌的,而且要求学生背校训,唱校歌。

    “我在这里呆了6年,压根不知道这学校原来是有校训和校歌的,呵呵,”小魏说,“那段时间学校要求学生教唱校歌,当老师在广播里拉风琴教歌时,我们就在发笑。”

    为了要求更加逼真,那些校训背得好的学生得到指示,当碰到验收团人员的时候,要主动上前问好,以期被留下抽查。

    记者看到了为创“国重”,学校作出的厚达数百页的项目目录,这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

    为了达到历史的厚度,学校和杜甫拉上了关系。因为公元762年,杜甫在现在的三台中学的地面上住过,并且写下了《远游》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学校专门刻了铭文。

    最后的“冲刺”

    2002年5月,在验收团来前的两个星期,准备工作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所有的老师开始使用普通话授课。一些老师开始用起了幻灯机———“平日里老师碰也不想碰这个。”小魏说。

    小魏说,我最喜欢的某某课老师不得不改用普通话教课,但他的普通话实在不好,因此不得不面对学生的哄笑。

    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的补习班不得不临时放假,因为按达标要求,学校必须没有补习班,全部是标准班。因此,学校一些班级超编的学生被临时安置在为创“国重”而合并的师范学校学习。

    一些老师被要求从家里搬来VCD机,搁在教室里,显得“电子化”一点。

    而学生逐步被“规范”:有专人开始卡表计算学生的下楼时间,有专人守草坪,不让学生践踏。

    连学生的课程表也在验收前一周被更换。大家一看,高兴了:“正课”少了四节,分别换成心理课、活动课、体育课等科目。补习班的牌子被换成“修课教室”。

    “我们稀里糊涂地被划到指定的教室上从未上过的选修课。”小魏说。

    小魏还分到一个任务,就是按固定时间,分组去图书馆看书。让小魏惊讶的是,平时不怎么开放的图书馆突然有了那么多藏书,而且漂亮得“不可思议”。“可惜我毕业了,没有机会去看了。”小魏感叹说。

    小魏在学校创“国重”时,享受到的快乐就是选修了某国文化课。她曾经问选修课老师,选修课能持续多久?老师的答复让她很失望:最多三周。

    “这时候我才明白,这些设置只是让麻雀变凤凰时,借了凤凰的一件外衣而已。”她作出结论。

    验收前一天,是星期天。但全体学生还是在滂沱大雨中,进行了彩排,以及模拟升旗仪式。

    “2000多人啊,像小丑一样在雨中跑来跑去!”小魏对此感到很羞愧。

    “学校教书育人,可是也让我还没有步入社会,就受到了这样的教育,见识了虚伪和欺骗。”

    小魏终于哭了,“我实在不想听到、看到这样的事情,这样让我的母校成了国家级示范中学,我会羞愧,因为这里面有我的一份丑陋。我是这场戏的一个演员啊。”

    回到从前

    5月中旬,验收团在该地最豪华的酒店听取了该校的汇报后,来到学校,那些女学生披着“热烈欢迎”的红绸带子,站在校门口迎接教育官员和专家,这个场面看起来非常隆重。

    成功地取得“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称号后的三台中学放了炮竹,庆贺成功。

    但经历了极度兴奋后,孩子们发现学校开始“卸装”:老师上课依旧讲四川话;下教学楼的时间照样拥挤而漫长。

    一周后,原来的课时和科目又开始复原了,老师要求孩子们把在创“国重”中浪费的时间抢回来。

    小魏始终坚持,整个事情学校和老师还是没有错。“他们也是被逼无奈。但是出事了,板子仍然打在学校身上。总不能去质疑创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的标准对否吧?”

    学校创“国重”的动力非常明显:首先,得到国家的重视,其次教师待遇的提高,然后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家长的拥戴。这种诱惑力在三台中学得到普遍认同。

    一位老师就说:“我们希望得到这个称号,因此也必须做些‘工作’。成功了,我们脸上也有光彩。”

    另一位老师说,如果说我们学校有名望,能评上“国重”,主要因为什么呢?那些“百年老校”的称号,什么素质教育,什么选修课,全是空的,还是看我们高考的成绩好而已。

    2002年,该校高考成绩名列绵阳市第三名。学校门口的大红喜报上说,本科上线762人,重点线以上268人,升学率达98.6%。上级有关部门对该校的评价是“高考的航空母舰”。

    “说白了,国重的实质,仍然是谁考上大学的人数多,谁就是国重。”该校某中层干部说。

    该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不会造假的,“只是对一些活动和资料进行装订成册”。

    “我已经知道有人向省教育部门反映我们作假,那些人是别有用心的。可能是对我们改革不满的一些教师,”该校负责人强调说,“我们绝对不会作弊。”

    对校方的解释,小魏已经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了。她正在准备着去大学学习的事,她说:“创‘国重’是个好事,我之所以说服自己把这件事说出来,是因为我想要母校健康地成长。不论它用什么方式把我养大,我仍然爱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