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等权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

2002-3-14 14:29:36
当太阳在宁夏西吉县王民乡中学上空升起时,14岁的撒钰回到了温暖的课堂中。因为没钱买新课本,撒钰的成绩比以前降了不少,可她还是很知足。“我的两个姐姐都已不再读书。”她说。
像撒钰这样的孩子,在贫困地区不算少数。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牵挂着他们。“在迈向现代文明的国度里,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不能回避的现状是,不少贫困地区儿童群体的义务教育已经处于恶性循环之中。”游清泉委员说,据统计,90年代初,一些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大约在4% 6%,到初三时辍学率大约在10% 15%。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30%左右。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初中教育已经是“终极教育”。
还有一个数据让代表们皱紧眉头———截至2000年,世界上仍然有约8.71亿的成人文盲,其中有8500万在中国。换句话说,在每10个文盲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并不宽裕,属于“穷国办大教育”。尽管人均 G DP已经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可教育经费占 G DP的比重却一直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徘徊在2.5%左右。
如何保证教育平等权?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
殷鸿福委员把教育平等权分为三个方面:入学机会平等,接受教育条件平等,学习成功机会平等。
尽管高校统一招生制度的设计原则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各地高考分数线存在着巨大差异,录取率极不平衡。这是典型的入学机会不平等。在过去历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这一问题。譬如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万鄂湘委员,就曾多次为此大声疾呼。今年两会,对此提出质疑的声音已经汇成了洪流。
殷鸿福委员认为:“这种不平等的弊端在于既扩大地区差异,又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为此,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全局出发,对京、沪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线偏低的现象,采取措施予以调整。比如,中央部委所属重点院校依照各地生源情况、生源数量及学校选材标准,相对均衡地分配生源,对生源好、人数多、群众就学愿望强烈的地区增加计划投放量。
代表、委员们没有白说。尽管所涉及情况复杂,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已建议教育部对高校招生录取办法进行改革,以更好地体现《教育法》中“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的规定。
数百万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引起致公党政协委员们的关心。吴明熹委员指出,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到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流动人口流入地公办学校相对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和学杂费,成为家庭收入不高的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门槛。
吴明熹委员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强化流入地政府的作用,教育、公安、工商、财政等多部门齐抓共管。
一位成人文盲在38岁终于学会识字。他在世界教育论坛上的一段发言令人震撼:“我想告诉你们38岁才学会识字是什么心情。不识字真令人尴尬。如果你不识字,你每天都会生活在沮丧、忧郁、愤怒、孤独和暴躁中。你没有自尊。你常常撒谎。你是个脑子不开窍的笨蛋……自从我识字后,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教育改变人生。让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心灵,这是两会代表委员们共同的心愿。